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为适应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需,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院路41号院已难于适应办学需要。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为学校选址建设新校区并将建设工程列入“第七个五年计划”。经过比较,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学路27号),这里背依巍巍军都山,距美丽的十三陵水库仅数箭之遥。1985年冬,昌平新校区正式破土动工。
1986年6月7日,新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复之、司法部部长兼校长邹瑜参加了奠基仪式。邓小平同志欣然挥笔为学校题写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1991年夏,投资1.2亿经过5年艰苦施工的昌平新校区终告竣工。同年秋,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移到昌平校区。
新世纪
20世纪末,为加快建设一批在世界有竞争力的高等学府和改革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央决定开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将一批重点大学和行业领军大学划归国家教育部直属序列,不适合管理大学的中央政府部门不再直属高校,大批次高校由原中央部属变为地方政府管辖。
2000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顺利通过评审考核由司法部整建制划归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行列,这一调整为学校突破行业办学,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主流,实现由法科大校向法科强校的转变、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与此同时,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为主干和尖端,兼有文、史、哲、经、管、教的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由此揭开第三次创业的序幕。
2001年9月,以著名法学家徐显明任校长、石亚军任书记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成立。
2002年2月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赴中国政法大学开展专题调研,对重大社会问题寻求学校师生的法律支持。
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分别为学校题词祝贺。中央各部委,国内外高校代表,校友、师生代表同志出席大会。
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庆典在昌平校区举办。学校在法学领域始终在全国占据权威地位的同时,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后培育的新学科均在全国取得领先水平,非法学学科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立55周年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由过去的行业性办学改变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标准办学,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由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
200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刘延东一行莅临学校与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在与学生座谈时,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承担着重大的任务。总理强调,国家要将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三个中心,即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重大社会问题的法律研究中心和国家立法咨询与决策中心。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中国政法大学会见了来华访问的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昌平校区大礼堂,李克强同志和巴罗佐主席为中欧法学院揭牌,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之间重要的政府性质合作项目,中国政法大学经过多番努力最终从国内高校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接下这个重要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学校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格局、规模已经初步形成。
2009年2月,新中国首位国际法学博士黄进从武汉大学北上赴任第九任校长。
2009年10月1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组成的“依法治国”方阵簇拥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昂首阔步、意气风发经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201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在昌平校区大礼堂召开,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等中央领导同志莅临学校并出席大会。校长黄进教授,毕业生代表、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于世平,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和教师代表江平等先后致辞。
2012年8月,中国政法大学“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基地”、“涉外法律人才基地”、“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基地”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3月,学校牵头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认定,中国政法大学由此进入国家首批“2011计划”建设序列。
2017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信息管理学院成立,这是中国政法大学首创工科专业。